陌上花已开
发布时间:2017-02-13 10:09:49
陌上花已开
福建省将乐县人民法院 李靓洁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题记
时光匆匆,多少流年已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寻不回的曾经、寻不回的过往又有多少在绿水青山中埋葬。蓦然回首间,总感悟出古人、先贤那非比寻常的可爱与执着。
归隐山林田野间,煮一壶浊酒,邀三两好友,弹素琴、阅金经,何不快哉!不得不说,古之先驱的生活常常令我们钦羡,魏晋风流亦往往令我们望尘莫及,更令现今我们感慨的是那片青山绿水,带着原始朴素气息的山水田园。那里没有雾霾的困扰,没有水源污染的忧虑,亦没有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的担忧;也许有生活的无奈、仕途的不顺,但可归园田居、采菊东篱;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亦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这样,走进乡间田埂,看那茅檐低小,踏着溪上青青草,倾听吴音侬语,更不用说那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剥莲的乐趣,浓浓的生活气息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自然而亲切得仿佛这就是你的故乡。其实何处是故土?不外乎心安处为家之所归。
说到家,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若说中华儿女有着深厚家国之情,那毋庸置疑传承于先辈。不说先贤在历史上抵御外敌、守护中华民族不间断传承的功绩,亦不谈先贤从古至今守候中华文明、成就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单说先贤对家园环境的缔造就令今人惭愧。
孟子曾在《梁惠王上》中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而《代崇令》中亦载:“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蓄,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此外,《周易》、《左传》、《韩非子》等文献中均有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记载。从儒、道、法等诸家的理论来看,我国古人在自然保护上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注重适应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平衡,可以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文明方面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思想精髓,更是今人应传承忘的理念。
溯回从之,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与古之先贤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可谓一脉相承,单就建立机构专门从事自然保护工作来说,古已有之,如《周礼》中有提到“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官职,《吕氏春秋》中也提到“野虞”、“水虞”、“渔师”等类似的官职;同时,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律令更是散见成文法典和不成为的礼教中。据考证,在我国古代,自然保护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并始终得以持续发展。这也许与古人“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思想有关。但无论如何,先人依然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工业文明科技逐渐发达至今,人类社会得到巨大的发展,但对生态的破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有所退却,掠夺的意思日渐增加,世外桃源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人们也逐渐意思到曾经行为的不可取。就我国而言,现今虽存在问题,但我们民众的意思正在觉醒,隐藏在我们血液深处的民族之魂正在迫使我们重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纳入文明建设体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发展目标的统筹考虑;十八大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于此同时,我国近些年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90多部;且各类宣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类公共机构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保护环境已成为众望所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几经寒暑,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正在推动我国向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人常言:“山清水秀出圣人”,而今我们说:“陌上花已开,君可缓缓归矣”。相信,经过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与传承,那曾经令我们遥望的世外桃源会渐渐浮现,“绿色、文明、节能”等理念也将从寂寞的古道走向众生的心间,滋润一片片荒芜的沙漠,带走大漠孤烟、亲吻林海雪原,拂过江南烟雨、走过四季轮回,随着红尘滚滚、时光流逝,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唯美多姿的明天!